5月23日,围棋人机大战2.0在乌镇拉开帷幕。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经过数个小时的战斗后,以1/4目败于AlphaGo。AlphaGo第三次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人工智能上。2016 年 3 月,AlphaGo首次挑战韩国棋手李世石获胜,柯洁当时就表示“就算阿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彼时的人们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时隔一年多后的今天,柯洁输给了AlphaGo,人们开始用理智的目光重新审视人工智能。
在国内,2017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人工智能被首次“点名”,这意味着被誉为下一股技术浪潮的人工智能,在政策层面上得到了肯定。10年前还被人们认为是科幻概念的“人工智能”,如今得到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但直到进入21世纪才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医疗、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图像分类、机器翻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段时间。化妆品行业如欧莱雅等国际巨头开始率先尝试将化妆品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
定制化妆品
欧莱雅与Automat Technologies(一家位于蒙特利尔的创业公司)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Beauty Gifter的机器人。通过问礼物收受双方问题,Beauty Gifter会自动推荐个性化化妆品和护肤品。这些推荐都来自欧莱雅旗下从The Body Shop到Giorgio Armani在内的数十个品牌。与此同时,欧莱雅还将计划在蒙特利尔建立人工智能中心,用以产品改造升级。
Olay推出了人工智能分析皮肤的工具Olay Skin Advisor,用户只需要提交一张自拍照片,随后回答若干自己关心的皮肤问题以及使用偏好,就能得到一份定制化的产品方案建议。事实上Olay二十年前就开始了这个计划:二十年前Olay推出皮肤分析工具Visia Imaging System,Visia会在不同照明条件下拍摄用户的受控面部图像,并跟踪皱纹、毛孔和纹理等皮肤状况。Visia使得Olay能够收集到大量和皮肤图像有关的专有数据,为如今的Olay Skin Advisor铺平道路。
今年年初,资生堂收购加州美妆初创公司 MATCHCo。MATCHCo 用户可通过App评估肤色,而后购买适合自己的定制粉底。欧莱雅旗下美发品牌卡诗推出了全球首款智能美发梳,这款梳子能实时监测用户的发质和各类护发产品产生的效果。
AR试妆
以前消费者到专柜购买彩妆,都会经历咨询,试妆,购买三个步骤,BA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如今的消费者去专柜,都是问过喜欢的型号后直接线上查询价格,不需要BA消费者就可以完成整个购物,同时将费时费力的试妆过程进一步简化成为消费者迫切的心愿。
2016年,欧莱雅集团彩妆品牌植村秀在正式登陆天猫之后,与天猫APP合作引进彩妆学院、试妆台等功能,消费者可以在线学习彩妆产品使用知识,在线体验彩妆效果,大大缩小了线上线下的购物体验差距。与此同时,天猫还推出了与雅诗兰黛合作的“BA在线”功能,专业美容顾问可以在线为消费者提供可视化的美妆咨询服务。
丝芙兰、屈臣氏等线下化妆品零售店就用了“AR试妆”来触及人工智能。
丝芙兰的AR试妆效果已经非常接近现实
岌岌可危的BA
早在2013年就有研究报告显示,来有700多种职业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其中以行政、销售、服务业最为危险。比如年初百度“度秘”入驻肯德基概念店,通过智能交互的方式完成了从点餐到支付全流程。
而从上述的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定制化妆品还是虚拟化妆,人工智能在化妆品行业已经随处可见。BA作为化妆品行业中的基层服务人员,首当其冲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一直以来,化妆品BA的专业性与服务质量就是消费者广为吐槽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这种问题更为突出, BA的护肤知识储备及不上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BA在引导消费方面能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甚至可能会因为业绩压力过分推销,招致消费者不满。
屈臣氏就率先在BA上作出改革:大幅缩减BA人数,设立AR试妆台,推广智能APP。我们甚至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化妆品行业中实际应用:消费者通过智能设备记录皮肤状况,设备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皮肤状况,推荐最适合的护肤品与彩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所有的咨询试用购买过程,BA更多的会被运用在售后服务及在线答疑上。